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申东黎

申东黎

关键词:申东黎 鞍山 名人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鞍山名人网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xiaobei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1642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申东黎出生的年代,中国社会正处在半殖民地.半封建的深渊。当申东黎7岁时,父亲孙国汉去世,抛下母亲(刘氏)和姐弟5口,只靠母亲做工(后开小店铺),维持一家人的贫苦生活。申东黎从小就聪明好学,每次考试成绩都不出前3名。

1931年九一八事变不久,申东黎小学毕业,同年考入辽中县立中学。由于不堪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,1933年初,弃家随姐姐到北平,考入“东北中学”读书。这个学校实行“官费”,校长王化一(国社党员)。申东黎喜欢文学,经常读巴金、矛盾的小说。就从这时,他开始练习写短篇小说,曾撰写了《张凌的悲哀》等,内容都是描写穷苦人生活的。

以后,申东黎结识了进步同学徐迈伦(肖靖,党员)和《东方快报》编辑朱换阶。申东黎开始在《东方快报》的副刊上发表文学作品,受到朱换阶的关照,经常借文学作品和政治书籍给申东黎看,使申东黎受到启迪和教育。1935年上半年,申东黎经常到北平国立图书馆借阅有关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,如柯柏年、越复亮、吴黎平的著作,使申东黎的思想发生了变化。1935年夏天,国民党将“东北中学”迁到河南省的鸡公山,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,因申东黎与教官发生冲突而被开除。当时,车向忱(解放后任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)也在鸡公山,申东黎得到车向忱的同情,由车向忱资助路费,申东黎又回到北平。

1935年秋,申东黎又考入“念一中学”,冬天即发生“一二·九”。“一二·一六”学生运动,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了这一运功,申东黎的革命热情更加高涨了。他积极参加学生会组织的活动,并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刊物《新生》,《生活星期刊》、《世界知识》等,使他倍受教育。他懂得了“要反抗统治者,必须有正确的、统一的领导,才能引导群众运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”的道理。由于在学生运动中表现积极,他又被校方开除。1936年春,申东黎改名孙静考入国民党办的国立“中山中学”。申东黎在小学读书时名字叫孙宝田,1936年在思想开始转变时,他晓得这名字的意思,就讨厌它,决定换名。因为当时他感觉应当进一步读些社会科学书籍,而且在自己做人方面变得更老练,不应该凭热情之浮动,所以改名为“静”,这是一;第二是因为他被“念一中学”驱逐,同时学校方面都有联系,不愿吸收“反动分子”,因此他为了入中山中学不得不改名。

到中山中学后,这里的学生运动方兴未艾,申东黎又积极参加了学联所组织的一些活动,与校内学生中被国民党收买的分子进行斗争。他还下乡搞宣传,参加“六一三”游行示威。当时党领导的“民族解放先锋队”负责人见申东黎表现积极,就吸收他过“民先”的组织生活,更加鼓舞了申东黎。同年夏末,国民党决定将学校迁往南京,当时“民先”发动了反对迁校斗争,申东黎积极参加了这一活动,因此,他和同学徐迈伦同时被校方开除。 

 

从此,申东黎决定不再读书,专门从事革命工作。他迁到学生集中地“沙滩公寓”居住,经常到国立图书馆、北大图书馆去,又阅读《共产党宣言》、《国家与革命》等书,进一步武装了自己。后来,他和党员张勉住在一起,开始对共产党有了认识。1936年9月,党组织一批青年学生去西安做东北军的工作,申东黎毫不犹豫地跟着到了西安。此工作当时由我党的东北军委会领导,领导人是刘澜波和宋黎等。到学兵队(是张学良召的学兵队,共有四个队,张学良不相信国民党能把军队管好,愿意自己独立,因此允许共产党组织在学兵队中秘密存在。)的青年都是骨干,积极分子,思想基础比较好,他们在学兵队主要是上政治课,一般都是李梦龄(东北军中校秘书)讲;还有军事课,由万毅(东北军团长)讲。申东黎到学兵队四队不久,即l0月,由赵天野(党小组长,离休前任吉林省人大副主任)、张勉(党支部书记)二人介绍,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(无候补期)。当时整个学兵队是党总支,每个队是分支队,党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政治,发展党员,申东黎所在的四队200多人后来差不多都入了党。后来国民党认为学兵队四队队员都是共产党分子,就把四队改为青年训练班,但我党的组织仍秘密存在,还是分支部,申东黎担任了分支部委员。

不久,即爆发了“双十二”事变。事变后,申东黎被分配到东北军一〇五师(师长刘多荃)中,做政治工作,不长时间又调回西安集中。1937年2月2日,东北军部分青年将领受到外界影响枪杀了东北军抗日将领王以哲。这时形势大变,东北军分裂,国民党中央军即将进逼西安城。党指示申东黎等一部分同志撤离西安,到了云阳镇红军前线总指挥部。到后,彭德怀向他们讲了统一战线的意义,以及在东北军中工作的重要性,决定他们仍回东北军中工作。于是,申东黎等同志又回到东北军青年训练班。当时东北军有一部分编余军官成立了“差遣队一大队”,申东黎他们青年训练班将近200人,以东北军“差遣队”名义集中在一起,编为“差遣二大队”。是年4月,东北军奉蒋介石之命调至安徽,驻在蚌埠、怀远一带,申东黎等同志不断地在东北军中进行革命宣传,引起国民党的注意,认为“差遣队”成份不纯,混入了共产党分子。5月底,国民党军政部下令就地解散“差遣队”。申东黎受共产党组织之命,于5月底又回到了北平。为了避免敌人的注意,申东黎不得不再改换姓名,由孙静改为申东黎,这名字的意思即“东方黎明,革命胜利”的意思,这个名字一直用到他去世。 

 

1937年“芦沟桥事变”前,苏东(原名赵书东,申东黎爱人),接到三哥赵天野一封信,内容是给她介绍对象,男方申东黎。还没等苏东回信,“芦沟桥事变”开始,兵荒马乱,此事搁浅。

1937年七七事变后,申东黎于9、10月间,化装经天津、青岛到济南,由党组织派到石友三部队工作。先在师部学兵队,后带十多名同志到第三团工作,为领队兼党支部书记。第三团团长是原西北军的军官,团副为文大可。i938年2、3月间,石友三部队在河南、山西交界的焦作煤矿与日军遭遇,未经半日,部队即全线崩溃,第三团撤入山西晋城一带大山中,与师部失去联系。申东黎与师部党组织也失去联络。第三团由团副文大可领导一直西撤,过同蒲路,直奔吉县(当时阎锡山的指挥部与阎本人都在这里)。文大可决定将部队编入阎锡山部队,由阎指挥。申东黎和几位同志因此退出文大可部队,西行至午城附近找到了八路军前线部队,说明情况后,即逐级被送到一一五师师部,会见了师政委罗荣桓同志和宣传部长肖向荣同志。罗荣桓同志派专人把他们介绍到“抗大”学习,时间为1938年5月上旬。6月间,在延安经孟宪文等同志证明,申东黎恢复了组织关系。

1938年8月,中组部办几个月的短训班,抽部分骨干参加,地点在延安南门外,申东黎也参加了此训练班。参加训练者过军事生活,军队待遇,发服装、集体生活。学员们坐着小板凳,听大课。哲学课由艾思奇讲,社会科学由杨松讲,马列主义基础理论听大报告,都是中央领导讲。主要是加强马列主义基础理论、党史,党建教育。目的是培训干部。

在中组部训练班期间,申东黎学习很用功,成绩很好,对同志接触面广,待人很诚恳。一起学习的同学赵书绅(离休前任黑龙江省林业厅长)回忆说:“申东黎不好说,不好动,内秀,有才干,人很忠厚,很老成,处事解决问题原则性很强。”

1938年4月份,赵天野到汉口,看到妹妹苏东失学在家,对她说:“你才19岁,得找个地方念书,延安好,没穷人,像个革命大家庭,那儿有大批青年在学习。”苏东听完,决定奔赴延安。经党组织帮助,苏东辗转经西安到延安,被编入抗大四期女生队学习。

两周后,苏东和四哥赵书绅去中组部训练班找到申东黎。以后,每到周日,苏东、申东黎、赵书绅、关继武,每人拿1元钱合伙到延安街里吃一顿“三不沾”。后来,苏东从女生队调到女生军事队。

申东黎从中组部训练班毕业后,又被分配到中央马列学院三班学习。马列学院当时是共产党的最高学府。讲课的都是中央高级领导,参加学习人员都是各单位选送的中层干部。同学说申东黎给人印象第一为人忠厚老实;第二很钻研,学习、工作都很钻研;第三接触群众、平易近人,很能团结人,和同志们相处都很好,都认为他马列水平比较高,文质彬彬,为人正派,原则性很强,参加革命后一直走上坡路。

1939年2月,申东黎从马列学院毕业留校编入马列主义研究室做研究员,经常到安塞与延安的某些机关中给干部讲授中共党史。1940年初被调入院部组织科工作。1941年下半年马列学院改为中央研究院,申东黎任中国问题研究室研究员,并任副组长。1941年9月1日,申东黎和苏东同志结婚。

1941年12月底,党组织找申东黎谈话,叫他回东北做地下工作,他当时讲:“我14岁就离家到北平,当时家有一个老母亲,一直没和家通信。”

1942年2月,申东黎和苏东参加中央党校附属的训练班,学习做秘密工作的政策与方法,由彭真、康生、吴德等授课。同年4月底,申东黎一行13人,由韩光同志带队赴晋察冀根据地,走了3个月,于8月中旬到达北方分局当时所在地河北平山县康儿沟。

到北方局后,因没找到社会关系,不能马上去东北,暂时在北方分局东北工作委员会研究伪满情况,并办训练班,训练派往东北秘密工作人员。党指示他们来东北的任务是1、走进去;2、住下来;3、交朋友。被派到长春的有申东黎、徐慎、苏东。彼此间不发生横的关系,也不建立党的组织,要做长期打算,平时是隐蔽,联系群众,只要有人到时候就起作用。

1943年初,先派苏东到平、津一带找旧的社会关系,以打通去东北的路线。苏东顺利地回到东北并做了安排,又回到根据地接申东黎。申东黎、苏东化装出发,申东黎穿着青棉袍、青棉裤、一道筋的棉鞋,戴个学生帽,苏东穿着旗袍,外罩夹大衣,抱着将1周岁的女儿,女儿穿着连脚裤。苏东叫孙赵氏,申东黎叫孙静,经过秘密交通,到达了日本所占领的北平。

在过春节时,申东黎全家到了天津,苏东找到叔伯哥哥赵书鲜(在天津警察局工作),在天津换取了居住证明,并以这个居住证办理去伪满洲国的手续,而回到了原来安东省风城县大隈村(苏东的家乡)。住下后,申东黎又到辽中县去探家,因家已搬往新京(长春),他又去长春。这时他弟弟已当上伪满警察,哥哥做汽车司机。

申东黎找到他们后又接苏东和孩子到长春。申东黎一方面做教育弟弟工作,希望他不作坏事(在申东黎的教育下弟弟孙诚在光复后加入了共产党组织,离休前任长春市法院院长),另一方面利用这个条件在两三个月内就顺利地办好了各种证件。不久,又贿赂了伪“新京市政府”的人事科长,考取了吏员的职务,在合隆区区公所当上了雇员,一直到1945年“八一五”东北光复后未发生任何问题。

在此时期内,申东黎根据党组织“长期埋伏,善于隐蔽,广交朋友,积蓄力量”的指示,完成了任务,并尽可能地做了一些其他工作。 

 

1945年“八一五”光复后,苏军进长春,申东黎便与苏军司令部联系,知道了八路军到了沈阳。申东黎到沈阳找到了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彭真及东工委负责人韩光,接上了组织关系,并将长春地下党的活动情况作了汇报。根据长春的形势,彭真指示申东黎立即回到长春联系其他同志成立长春市委。

同年9月,申东黎回到长春成立了中共长春市委员会。市委书记申东黎,其他委员是赵东黎(负责宣传工作)、傅根深、刘建平(负责武装工作)、徐慎(负责组织工作)。石磊同志到长春后,申东黎改任市委副书记。市委机关设在“民康大楼”(现两三道街84号),同志们在市委集中食宿,分头开展工作。

他们的任务主要是争取时间,准备战斗,不是搞城市工作。当时关于东北形势问题,在军队里曾有过争论,共有三种估计:1、我党控制东北,苏军撤走以后,国昆党进不来;2、国民党占领大城市,我党占领中小城市和农村;3、抗联时的形势,即国民党占领城市广大农村,我党则打游击。因此有的主张碰碰硬(像四平那样阵地战),提出要确保沈阳,四平和长春,一步不让。

1945年9月,陈云同志和张启龙同志来到长春,曾将申东黎、于克等同志找去,摆开地图和他们讲“第一种可能性小,第三种可能性也小,最大的可能性是第二种形势,要发动群众,搞根据地,不是在长春作长期打算,是要准备力量,秘密工作,儆买卖(市委撤出后,我党地下工作者在长春开了几个买卖)”。所以当时根据党中央制定的“向北发展,向南防御,尽快控制东北”的方针和长春的重要战略地位,确定市委的主要任务是:抓紧建党、建军、建政工作,广泛发动群众。宣传我党的政治主张,扩大党的政治影响。

1945年“八一五”光复后,申东黎同志在长春发展了几十名党员,有工人、小市民、知识分子。市委成立后,党组织开始半公开活动,组织发展速度加快了,在很短的时间里发展了一大批工人骨干入党。11月,市委组建了各区党委,区委的主要工作是发动与组织群众,发展党的组织。在斗争中,各级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,在人民群众中扩大了党的影响,使党的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起来。

市委还积极组织军队,建立人民武装,成立吉长部队,成分主要是工人,但也有其他人,任用干部都是与抗联黄中校商量,团长是刘健民,政委是傅根深。当时申东黎只是动员人参加部队,具体搞工作的是傅根深、刘健民、王永生同志。武器是由苏军供给的,由吉林军区领导。

为了争取青年群众,市委还搞读书会,新青年同盟与国民党进行斗争(青年同盟工作是由赵东黎同志联系);到各学校讲演,宣传形势和党的政策以及谁领导抗战等等。在革命斗争中,一大批青年迅速成长起来。到读书会学习的共有400多人,其中有20多人入党。市委将这批青年陆续分配工作,有的参军,有的参加地方工作,都在革命斗争中做出了很大贡献。

为了扩大政治影响,市委非常重视宣传工作。1945年11月,由申东黎起名办起了《长春新报》。办报的具体工作由章欣潮负责,杨文元和李石常是记者。《长春新报》发刊词明确宣布其宗旨是:“以维护人民的利益,反映人民的要求为出发点,要以人民呼声为呼声”,“为和平、民主、团结而斗争”是办报方针。

创刊号还揭露了国民党妄图在美军的帮助下,和尚未解除武装的日军一起向解放区进攻的消息。呼吁立刻停止内战,提出“中国人不打中国人,中国人不应该勾结外国人打中国人”。还刊载了许多杂文,尖锐地讽刺了国民党的暴行。《长春新报》还刊登市长刘居英的《施政方针》和介绍我解放区人民生活,揭露国民党独裁暴政等一系列文章。申东黎还亲手写了一篇纪念“一二·九”的文章。长春市人民非常欢迎信任这张报纸,从报纸内容中了解、认识中国共产党,很多青年从而走上了革命道路。申东黎经常参与和领导报纸工作,使报纸越办越好。

1945年12月25日,根据苏军司令部的意见及吉林省委指示,长春市委撤出城区,只留下徐慎同志做秘密工作。 

 

申东黎从长春撤出后,吉林省委决定他任吉林市委书记。当时吉林市我党与国民党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很激烈,虽然我们在建党、建政、围剿土匪、反奸清算等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,但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。做工作就要有人,“干部”成了当时急需解决的一个大问题。

1946年3月初,市委书记申东黎、永吉地委宣传部长邓垦及工作人员苏东筹办,成立了一所较正规的干校,开始叫“中苏公学”,4月中旬又改名为“吉林政治干部学校”。学校的宗旨就是培养干部,学员达200多名。学习内容既有政治课又有文化课。干校教员除吴介民(任教务长).苏东(校党支部书记)兼任外,多是聘请地、市党政军机关的领导同志和工作人员临时兼任。市委书记申东黎同志,也经常到校讲课,指导学校工作.1946年5月28日,我党我军从吉林撤退时,政治干部学校绝大多数学员随我军撤退到了延边参加土改工作。

申东黎为吉林市敌伪逆财产清理委员会的主要领导。“清委会”的主要任务是:对敌伪、逆财产进行全面地、彻底地调查、登记、清算和处理。这是一项十分复杂、细致,而又非常重要的工作。申黎东同志认真领导清委会调查科、清算科、经理科的同志,到群众中去,深入到工厂、商店、街道以及敌伪官僚的社会关系中去,宣传清查敌伪财产的意义,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协助政府揭发举报敌伪财产的所在和线索,迫使那些为敌伪人员窝藏财产的人不得不回心转意作出交待,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,清算收缴了大量敌伪财产,支援了经济建设,支援了解放战争。

除此之外,申东黎还领导开展减租减息和备战工作。1946年5月28日申东黎随市委撤出吉林市。

从吉林撤出后,申东黎被分配到中共吉南地委任组织部长、地委常委。土地法大纲颁布后,吉南地委组织磐石士改工作团,申东黎兼任工作团团长,负责磐石县呼兰、黑石、磐郊、朝阳山等地的土改工作。申东黎带领土改工作团的同志深入到贫下中农家中,进行调查摸底,宣传党的土改政策,启发农民觉悟。向贫下中农讲解穷人为什么穷,地主为什么富的原因,帮助农民算地主剥削帐,进行典型诉苦,没收地主的土地、粮食、牲畜和浮财,分配给贫雇农。工作团注意在运动中培养积极分子,组织贫农团,建立农会和民兵组织。磐石县的土改经过反奸清算、分配土地、砍挖地主恶霸浮财运动,从根基上摧毁了农村封建势力,使广大农民翻身解放。

1948年3月9日,吉林市第二次解放,申东黎又被派到吉林市工作,先做市委组织部长,6月份改任市委副书记。由于国民党在吉林市占据时只有破坏没有建设,弄得一些工商业倒闭,市面物价飞涨,民不聊生。

面对这种情况,市委决定:集中力量发动群众,依靠群众;改造旧城市,建立革命新秩序,尽快复工复业,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创造条件。要完成以上艰巨任务,急需大批干部。申东黎作为市委副书记主要抓建党、建团、培养干部工作。

根据公开建党的方针,申东黎领导组织部的同志首先配合生产运动在工人中有重点、有步骤的建党建团,在1948年底达到全市三分之二的公营企业中有党、团支部。同时还开办党政干部训练班,培养区街干部。

到1949年上半年,使一部分机关、学校的党组织公开。而且重视在青工中发展团员,使青年团成为党在机关、学校、工厂中生产学习的助手。

在培养干部方面,申东黎很注意提拔政治上纯洁有能力的新干部,把这些干部充实到各部门当领导。还提拔一批优秀的工人干部到政府部门去培养教育。并通过政干校以及各系统,如政府、工会、组织部门、公安部门、市合作总社、青年团等组织加强对干部的训练,使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迅速成长起来,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。

申东黎同志在工作中,认真执行党的方针、政策,团结群众,坚持原则,给吉林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 

 

1949年8月,申东黎从吉林市调到鞍山市,任鞍山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纪律监察委员会副书记,后任鞍山钢铁公司第一任党委书记。

在任鞍钢党委书记期间,他严格要求自己,吃住在厂里,经常召开下属40多个单位党委书记座谈会,支部书记座谈会,并亲自撰写粘土车间党支部工作经验在全鞍钢推广。在工作中,他很注意提拔有才能的年轻干部到各级领导岗位,使年轻干部一批一批成长起来。

为了搞好全厂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,申东黎发动上下讨论工作计划,注意培养典型。如鞍钢小型轧钢厂有个工人张明山,发明了自动反围盘,使工人们从用人工夹钳的笨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。而这一发明创造成果却被当时轧钢厂的党委书记康兆文窃取。申东黎发现后,深入基层,到工人中详细了解事情经过,澄清了这一事件,严肃处理了康兆文,大张旗鼓地树立张明山为全国劳动模范。当时,此事在全鞍山影响很大。

1954年,申东黎参加了中组部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。在会上,刘少奇同志向申东黎提出如何解决干部提拔使用几个问题,申东黎对答如流,受到与会同志的称赞。

1956年2月,申东黎调离鞍钢,到沈阳任辽宁省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。1962年任沈阳市委书记处书记,1964年2月任沈阳地委第一书记。在主持沈阳地委工作期间,申东黎同志认真地、坚决地贯彻执行党中央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。特别是他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,深入基层,调查研究,率领全地区人民艰苦奋斗,对改造辽北山河做出了重大贡献。

可惜这样一位人才于1967年6月18日在“文革”中被迫害致死,年仅49岁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